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迁都大都,北京正式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首都。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方六十里,城门共十一座。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徐达攻克大都,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为防御元军残余势力的侵扰,将北城门向南迁约5里,即现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废弃光熙门和肃清门,城门变为九座。今德胜门以北的“土城”就是当年大都的北城墙遗址。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及城墙。永乐十七年(1419年),在营建宫殿的同时,又将元大都南城墙从今天东西长安街一线年),数万人开始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截止到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九座城门的城楼、瓮城和箭楼初具规模,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和宣武门。
各城门具有城楼、瓮城、箭楼,并开挖护城河,在护城河上建石桥。外城建成后北京城就变成了“凸”字形。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城门沿用明朝旧称,并分别为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所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
崇文门,多走酒车。当年北京南部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常从崇文门进城,所以有“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的说法。正阳门,又称前门,走“龙车”。
正阳门是内城的正门,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只能走东西两边的旁门,因此它平时总是紧紧关闭。
宣武门,多走囚车,当时北京的墓地多在陶然亭一带,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门,清代的刑场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也出宣武门。
阜成门,多走煤车。西山门头沟出产的煤是北京城里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门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车都从此门进城。标志“梅”与“煤”同音,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
安定门,军队凯旋从此门入城。皇帝要从此门出去到地坛祈祷丰年。另外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
九门中有八门启闭有时,那时有句俗语“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到了关门时间,城门准时关闭,无论进城还是出城都毫无办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开城门。惟独崇文门通宵达旦地开着,因为此门为收税关口,通宵有差役守卫。
二、三年(1912、1913年),有人向袁世凯建议于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辟一新城门。因故至十五年(1926年),新门开辟而成,初名兴华门,十七年(1928年)改名和平门。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占北平期间,于东西长安街的东西两端城墙,开辟两个新门,名为长安门、启明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复兴门、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