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迄今,安国药市历经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形式,可分以下几种:生药行、熟药行、贩运商、批发商、零售商。
各地药商在往来经营中,为贸易之便,逐渐按地区或经营种类,形成了帮会组织。药王庙中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立《重修药王庙碑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一些怀庆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商人鉴于“庙秃墙倾”,集资对药王庙进行修葺。从碑文记载看,当时“怀帮”尚未成立,但已集结起来共同活动。嘉庆年间所立碑文,出现“山西帮”和北京通州药商组成的“京通行”,山东药商组成的“山东厂”,专营某种药材的药商组成“黄芪行”“甘草厂”。可见帮的前身为“行”“厂”。“古北口帮”此时连“行”“厂”都未形成,故碑文只称“古北口众商”,本地药商则署“南药街众商”“华邑街众商”。
清道光九年(1829年),众药商集资立药王庙山门外铁旗杆1对,旗杆底座铸有捐资者姓名,其中正式称帮者已有“关东帮”“陕西帮”“山东帮”“山西帮”和“古北口帮”“黄芪帮”“京通卫帮”等七个帮口。正式提到“十三帮”则见清同治四年(1865)年《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载:“......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而河南彰德府之武安帮独阙”,“咸丰辛酉(1861年)冬,季公久青其同行孔公广能、胡公连之、梁公玉堂倡仪兴立,一时义举,乐输者三百余家,则皆由于季公等一言之倡也。自辛酉迄癸亥(1861-1863年)共捐资若干,复得彰德解囊相助,共成义举,于是张灯悬彩剧酬神,自是武安帮遂因以成立。”碑文说明了“武安帮”成立的过程,又说明截止同治四年,除形成关东帮、京通卫帮、山东帮、山西帮、西北口帮、陕西帮、怀帮、黄芪帮、亳州帮、川帮、宁波帮、江西帮十三个药商帮口外,又新增“武安帮”。后“帮”数又有增加,但仍习称“十三帮”,世益堂、宝和、万玉、永德号等。关东帮居“十三帮”首位,时期各帮情况如下:
居“十三帮”首位,包括东北及朝鲜的药商,总计不下四五百户,著名字号有世益堂、宝和、万玉、永德号等。主要来货有黄芪、老山人参、虎骨、黄柏、木通、细辛、胆草、木贼、党参、防风等,数量很大。去货多为南货,有川贝、川芎、白术、浙贝、赤芍、元胡、桂皮等。平汉铁路建成前,每次庙会来的镖车,络绎不绝,延续数里,当地居民称之为关东大军,后由北宁转平汉路至定县,再用大车运至安国。
包括北京、通州、天津一带的药商。 有一段时间宁波帮曾附属京帮。每届庙会到安国商户310户左右。著名字号北京的有同仁堂、千艺堂、同济堂、协盛仁、庆仁堂、永盛合等;天津有隆顺榕、聚兴合、松茂堂、万年青、乾坤一堂、卫生堂、宝心堂、万全堂、瑞芝堂;通州有宝兴公号。北京的来货主要是同仁堂、同济堂的丸、散、膏、丹。去货有当归、大黄、木香、砂仁、党参等。天津的主要来货有川芎、槟榔、洋红花及香港运来的广货,有木香、犀角、丁香、山甲等。去货有甘草、赤芍、大黄、大青叶、龙甲、知母、紫菀、黄芪、桃仁等。这些货大部经天津转运香港销售。通州帮较小,只有几户成药铺,来药很少,庙会期间主要是来安国买生药。来货以平汉路至定县,再至安国。(待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