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这一“退群”之举给本就脆弱的中东地缘板块带来巨大冲击,并直接引发了存有结构性矛盾的伊朗和以色列的刀兵相向。
就在特朗普发表“退群”讲线小时,以色列就向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部的齐苏埃地区发射导弹。叙方称,导弹从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射,命中了伊朗军事设施,造成包括8名伊朗人在内的至少15人死亡。
回应很迅猛。5月9日深夜至10日凌晨,叙境内的伊朗伊斯兰卫队向戈兰高地发动了“雨点般袭击”——共发射20枚火箭弹,但未造员伤亡。
报复不过夜。10日当天,以色列做出强势回应,进行所谓“洪水式报复”——出动28架战机,发射约60枚火箭弹,对伊朗在叙境内的几乎全部军事设施,包括武器库、运输设施和情报中心等进行打击。报道称,这是自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叙最猛烈的攻击行动。以国防部长利伯曼称:“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设施基本被摧毁。”
此后,双方厉兵秣马,大战一触即发。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伊朗将约200枚导弹瞄准以色列大城市,而以色列则向戈兰高地调兵遣将,并关闭了以叙边界、戈兰高地以及约旦河以东的民用航空线路。联想到以色列议会近日刚通过一项提案,授权总理和国防部长在紧急状况下可直接宣战或批准重大军事行动,一时中东地区战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美国《大西洋月刊》称,本轮“互殴”是以色列近年来对叙利亚发动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伊朗对以色列目标极为罕见的打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问:“这到底是战争的序幕,还是未来僵局的一个信号?”还有评论称,伊朗和以色列的紧张关系好比“一辆只有加速器,却没有刹车的汽车”。分析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冲突蔓延到黎巴嫩,真主党决定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继续对叙利亚发动袭击作为回应……双方的“螺旋式报复”引爆“第六次中东战争”。
事实上,自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以色列与伊朗围绕叙利亚的“暗战”就从未停止。以色列前空军司令埃斯赫尔称,伊朗一直将以色列视为最大敌人,并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但由于伊以之间不接界,伊朗就运用“跳棋思维”,先是从黎巴嫩南部的线年以后又趁着叙利亚战争之机渗透到戈兰高地以北,使得如今这两地好似冷战时期的古巴,严重触碰了以色列的安全底线。
据以军方估计,目前伊朗在叙利亚境内大约能够调动10万人,此外还在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国储存了大约10万枚火箭弹和导弹,对以色列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俄媒分析认为,以色列的“红线公里内,即叙境内靠近以边界的地区,不允许出现伊朗军事基地,同时阻止武器流入伊朗在黎巴嫩的盟友真主党手里。尤其在近日黎巴嫩大选中,真主党成为赢家。伊朗的影响力势必扩大,因此什叶派武装在叙以边境的威胁更是以色列“底线中的底线”。
对于安全威胁,以色列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色列海法大学约瑟夫教授认为,2000多年的苦难历程,特别是纳粹大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以色列人普遍有种“安全焦虑”,也让包括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历届抱定一个信念:“要生存,只能靠自己。”
因此,自2012年以来,以色列对叙境内的伊朗武器运送车队发动近百次空袭。今年4月,以空军还袭击了叙T-4空军基地附近的伊朗无人机设施,导致几名伊朗人丧生。对此,伊朗政府很愤怒,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助手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放狠话称:“以色列空袭了伊朗的空军基地,它就等着遭受强有力报复吧……事情不会不了了之。”
伊以在戈兰高地互射导弹,会否引发“第六次中东战争”?分析认为,双方在军事综合实力上各有千秋,逐渐形成“恐怖平衡”,未来博弈将更有可能以“低烈度冲突”的形式出现。
以色列是“默认”的拥核国,由于从德国购进可发射核导弹的潜艇,一般被认为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以色列每年的军事预算在200亿美元左右,远高于伊朗的60亿美元。因此,以军在战机、坦克、反导系统等重要武器装备的数质量方面均占优势。另外,以色列还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如摧毁伊拉克重兵防守的核反应堆、奔袭乌干达解救人质、重创叙利亚等。近日披露的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巴拉克的录音还显示,以领导层2010、2011和2012年三度试图打击伊朗,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流产。
伊朗仅拥有一定的核能力,在许多常规装备上也同以军存在差距,但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广阔的战略纵深,以及拥有一些“撒手锏”武器,同样也能让以色列心生忌惮。例如,伊朗“杰里科”系列弹道导弹,虽然载荷小、威力有限、射程不远,但足以对以色列这种国土狭小的国家构成致命威胁。伊朗伊斯兰卫队副指挥官萨拉米就放言:“以色列全境都在我们武器的射程范围内,无处可逃。”此外,伊朗还可联合真主党、哈马斯对以境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实施导弹和火箭弹袭击,客观上也为其增添了博弈的筹码。
因此,在这种“恐怖平衡”下,双方更可能进行“低烈度冲突”以及之前一直进行的“代理人战争”。不过,正如英国《新家》网站所言,虽然双方都不想打仗,但他们也不愿意后退,这有可能让双方被动卷入一场谁都不愿卷入的错误战争。(李瑞景、王海兰)